1928年1月12日下午4时许,宜章县城被一声响亮的枪声打破了沉寂。朱德、陈毅在中共宜章县委的紧密配合下,智取宜章县城成功,发动了宜章年关暴动,打响了湘南起义第一枪。宜章,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在这里,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这里,成立了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组建了湘南第一支农军——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
编辑本段简介
大革命失败后,[1]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在湘南各县城镇和乡村中恢复和建立了工会、农会及起义队、赤卫队等组织,为湘南起义创造了条件。
1928年1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2000多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此前,中共湘南特委已制定《湘南暴动计划》。于是,湘南特委所属宜章县委即找朱德、陈毅等汇报了宜章的敌情。朱德了解到宜章县城敌人力量空虚,就提出了智取宜章的方案。智取宜章的胜利,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1928年2月23日上午,中共宜章县委在西门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庆祝起义胜利。朱德宣布起义军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年关暴动的枪声使反动派惊恐万状,国民党当局命令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即日进剿,不得有误”。许受命后立即带着全师人马,妄图扑灭湘南起义的烈火。朱德率部队秘密撤出宜章县城,隐蔽在乡间。坪石一战,击溃了许克祥的兵力,随后重占宜章,成立了宜章县苏维埃政府。
编辑本段背景
湘南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大革命失败后,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为湘南起义创造了条件。 朱德了解到宜章县城敌人力量空虚,就提出了智取宜章的方案。由地方游击队领导人胡少海(共产党员,出身豪门,身份没有暴露)以国民革命军第16军140团团副的名义,率领一支先遣队进驻宜章,稳住宜章的上层统治者后,大部队随即跟进。
编辑本段经过
湘南起义
1928年春节前后,中共湖南省委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先后发动了38次武装起义,统称年关起义。其中,由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取得了重大胜利被载入史册。
湘南与广东省山水相依。1928年1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2000多人从粤北进入湘南,并与当地党组织共同完善和实施了《湘南暴动计划》。1928年1月22日,朱德化名王楷,与陈毅率部打着国民党军第60军第140团的旗号进入宜章县城,将前来欢迎聚宴的反动官吏及豪绅全部逮捕,并解除了国民党县团防局和警察的武装。湘南起义以智取宜章县城为开篇,拉开了整个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即,朱德、陈毅将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1师,并在广东坪石一带消灭了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师。此后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农民攻入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起义烈火燃遍了整个湘南。
参加湘南起义的共有11个县,100多万农村人口,7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湘南起义让大革命失败处于低潮中的革命群众看到了希望。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由韶关北上进入湘南宜章县境,与宜章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朱德、陈毅经与宜章县委研究,决定趁国民党李(宗仁)唐(生智)战争爆发,湘南敌人兵力薄弱之机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发动武装起义。
1928年1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利用宜章县委委员胡少海(出身豪门,曾任程潜第六军营长,因不满国民党军叛变大革命弃甲还乡,并秘密参与领导农民斗争)在当地的影响,把部队伪装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所部,公开开进宜章县城。果然,全县官吏劣绅听到胡少海带领军队进城的消息后,都纷纷出城相迎。县长还设宴为朱德、陈毅、胡少海等“官长”接风洗尘。席间,部队按计划一举拘捕了国民党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400余人的武装,缴获长短枪360余支。接着发动群众开仓放粮,并打开监狱,解救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智取宜章县城“打响了湘南暴动第一炮”(朱德评语)。南昌起义军占领宜章县城后,按照中共中央以前所给的番号,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与此同时,建立了宜章苏维埃政府和农军独立团。
湘南起义军指挥部旧址
工农革命军占领宜章给当地反动势力以打击和震动,驻防广东乐昌的国民党军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深感受到严重威胁,亲自率部直扑宜章,企图乘工农革命军在湘南尚未站稳脚跟之际,予以“剿灭”。为给许克祥部队坚决打击,扫除湘南革命斗争的障碍。朱德率部和农军主力主动撤出宜章城,向黄沙堡方向转移。国民党军占领宜章城后,许视工农革命军撤出是力弱惧歼,便下令即向南追击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在农军配合下,在运动中创造战机,在岩泉、栗源地区击溃独立第三师一部,并乘胜追击到乐昌县的坪石,歼该师主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后回师重占宜章县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的斗争,人民群众积极报名参加工农革命军和农军,革命武装迅速扩大。 工农革命军打败许克祥和宜章苏维埃政府建立的消息很快传遍湘南。湘南各县县委先后派人与工农革命军联系,请求发兵支援农民起义。时值李宗仁对唐生智的战争重新开始,湖南国民党军无力顾及湘南,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纷纷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起义。为支援农民起义,工农革命军挥师北上,在黄泥坳打垮国民党军何键部两个营后,于2月上旬占领湘南重镇郴县,帮助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分兵协助当地农军占领资兴、永兴、耒阳、桂东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乡、村工农兵政府。在此期间,祁阳、安仁等11个县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运动在湘南轰轰烈烈地展开。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在湘南各地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永兴等5县的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3月上旬,李宗仁与唐生智之间的新军阀战争,以唐生智失败出洋而结束。10日,南京国民政府向湘粤两省国民党军下达了“协剿”湘南工农革命军和苏维埃运动的命令。17日,国民党军7个师向湘南地区反扑。由于中共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致使工农革命军无法在当地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陈毅率部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不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编辑本段领导人
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1976年)。四川仪陇人。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周恩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就共同抗日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还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军分会)书记,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9年庐山会议后受到错误的批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他进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卒于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陈毅(1901年~1972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
陈毅
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 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遭到严重迫害。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卒于北京。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1977年出版有《陈毅诗词选集》。
编辑本段意义
湘南起义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起义的巨大成功与战略转移的胜利实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和成功的经验。一是高举“八七”会议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旗帜,同时较好地解决了武装斗 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问题。二是由正规战争开始向游击战争转移。南昌起义军主力失败后,朱德、陈毅“拖队上山”,“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朱德语)。
编辑本段评论
纪念塔
由于湘南特委犯了盲动主义错误,严重脱离了群众,起义武装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28年3月底,湖南、广东的敌人调集7个师的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湘南地区进攻,起义部队和农军被迫撤离湘南地区,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率部接应。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起义部队到达宁冈砻市。两军会师以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全军编为三个师,共一万人左右。湘南起义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正如朱德所指出的:“湘南起义发动了群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当时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推行了‘左’倾盲动主义,乱烧乱杀,结果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虽然占领了湘南10多个县,但最后遭到失败。退出湘南,就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合。”
编辑本段军事解读
成功因素
2009年是湘南起义80周年纪念。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打响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枪,不仅保留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井冈山斗争的丰功伟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农民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问题,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丰碑。领导湘南起义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对于探索这条必由之路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垛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之所以一度取得成功,从军事方面探究,关键是正确地实现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军队)和主观的努力(战争指导)的辩证统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有一支经过改造的旧式军队,即初级的革命军队。二是适时进行战略转变,即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运动战的转变。三是选择正确的出击时机和出击方向。
新型革命武装
毛泽东,朱德挑粮上井冈山
改造旧式军队,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武装,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从广东转战江西。南昌起义部队最初时有2万余人,潮汕失守后突围的余部只有2500人。部队在孤立无援和长途跋涉中,困难越来越多,不少人悲观失望,加上沿途反动武装的袭击,减员相当严重。到赣粤边界的大庾对部队进行整编时,部队只剩下800余人。部队在大庾利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间隙,开始改造和整顿旧军队,尝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新型军队,为湘南起义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朱德、陈毅等人认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八一”的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要求大家团结起来,将革命进行到底。当时,这支武装的基础是旧军队,还保留着旧军队中固有的不良制度和不良作风,必须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部队的建设。整顿和整编的原则主要有:
1.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大庾整编的重点,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首先,由陈毅主持,整顿了党、团组织。南昌起义开始了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新时期,然而只在上层领导机关和军官中有少数党员,在士兵中一般还没有党团员,党的工作不能深入到基层和士兵中去。经过整顿,重新登记了党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当时部队还有共产党员五六十人,不到群众的十分之一。那时候虽然不懂得应当把支部建在连上,但还是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各个连队中去,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这是对这支部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措施。”
大庾整编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加强了基层工作,整顿纪律,整顿党团组织,整编部队,是对部队进行改造的重要开端,然而还不是全面地改造。主要是在我军中肃清旧军队习气的残余与旧军队的旧制度、旧思想、旧作风、旧习惯彻底决裂,把贫苦农民、知识青年、旧军人改造成革命军人,按照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
2.开始转变军队职能
我军创建后,除了打仗之外,还有重要的群众工作,包括组织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建立党的组织及其他群众组织和赤卫队成立苏维埃政权等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农村立足和发展,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做,与封建军阀和资产阶级军队等旧军队只有打仗一个任务,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区别。
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部队开始了对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进入江西省崇义县等山区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走土匪,收缴地主武装,控制山区;整顿关卡,收税解决给养。当时,部队白天休养生息,保存力量,训练部队,晚上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到农村中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打土豪。部队除了出操上课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外,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帮助农民生产劳动,向群众宣讲“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穷人多,革命一定胜利”等革命道理。“在此之前,部队只知道打仗,现在也搞群众工作了。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虽然这还是初步的尝试。”
3.进行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
朱德、陈毅一直很重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常常到基层军官和士兵中去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整顿了党的组织,重新整编了部队,就能够依靠和发挥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部队的组织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成了一个比较巩固的战斗集体。朱德重视教育部队和掌握部队,经常在基层军官和士兵中讲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光明前途,提高大家的革命觉悟和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陈毅对那些悲观动摇、企图逃跑的人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并开导大家说:“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在信丰举行的全体军人大会上,还整顿了组织纪律,大长了革命的正气,刹住了破坏纪律的歪风。
战略转变
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运动战,适时进行战略转变。依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实施军事战略的转变,是战争指导艺术中的重大课题。指导思想是“上山打游击”,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运动战,为湘南起义准备了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朱德、陈毅同志正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西进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而领导部队开始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
1.进行战略转变的依据
南昌起义后向广东进军,打的是正规战,两军对阵,正面交锋,把敌人打垮了,仗就打胜了。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转战粤、闽、湘、赣,部队只有几百人了,不能再按老办法打仗了。当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后,朱德、陈毅同志决定把部队带上山,开展游击战争。于是从打正规战转变为打游击战的思想,就这样在同敌人战斗的实践中产生出来了。
朱德和陈毅作为战争指导者,审时度势,适时地进行了战略转变。他们根据地理条件、敌我力量对比、我军的作战能力和任务,以及战争形势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领导部队“上山打游击”,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运动战。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对于推动起义的发展和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2.新战法的初步运用
湘南起义发生后,国民党气极败坏,由湘军独立第二师师长许克祥率6个团的兵力,从广东乐昌赶往宜章镇压。朱德、陈毅运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将部队撤出宜章城,隐蔽集结于有利之地域,第二天同许克祥打了一个预期的遭遇战。此仗运用新的战法,以一 个团击溃敌许克祥两个团,并于2月1日在广东坪石将许部主力歼灭殆尽,俘虏官兵1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
当时,朱德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战法。对一打就垮的部队,采取穷追;对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则运用迂回包围。在朱德的指挥下,起义军作战常常是先打弱敌。他对这一原则的运用做到了灵活用兵,出敌不意,创造和捕捉战机,可谓得心应手。湘南起义打许克祥的部队,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把握时机和方向
三、选择正确的出击方向和时机
1.出击方向的选择是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事关全局,必须要对敌我形势作正确的分析,要对具体地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条件作综合分析,尤其要注意选择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和注意利用敌人的矛盾。朱德和陈毅选择政治、地形、群众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以发动和推进农村革命,决定“穿山西进,直奔湘南”。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韶关北上,西渡武水开进湘南。朱德和陈毅与湘南特委、宜章县委取得联系后,他们对湘南的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决定在湘南举行暴动。在宜章县莽山洞,朱德等与县委书记胡世俭制订了智取宜章县城的行动计划。
出击方向的选择:湘南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罗霄山脉与五岭山脉接壤的地区,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湘南又远离湘、粤、赣、桂四省的省会,反动势力统治薄弱,国民党政权并不巩固,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而起义一旦举行,就能影响周围数省。
2.出击时机
同时,出击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朱德不仅选择了蒋介石无法以更多兵力遏阻我军转移的时机,而且科学地预见到我军转移到湘南后的军阀混战局面,预见到从此革命形势的发展。朱德、陈毅利用旧历年关,敌人大意并且毫无防备的时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取得了宜章暴动的胜利。
毛泽东说过,“在四周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用湘南包括湖南省现在所辖的整个郴州地区,以及衡阳、永州的部分县。它东临罗霄山脉,与江西接壤;南枕南岭山脉,与广东毗邻;西隔临贺岭,与广西相连,是湘、粤、赣、桂四省的枢纽,又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逶迤于赣、湘、粤、桂边界的五岭山脉,绵亘千里,崇山峻岭,藩篱层层,关锁叠叠,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其地形、地势非常优越,易于保存革命力量和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湘南起义直接传承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精神,起义历时三个半月,起义烽火照亮了湘、粤两省5个地区20余县,发动农民达百万之众。在暴动中,开展了建党、建军、建政和土地革命活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