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


 

湘南,即湖南南部地区,行政上指郴州、永州、衡阳三市,合计3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7153平方公里;地域上指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邵阳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双峰县,历史上同属于衡永郴桂道、衡阳道和湘南行政区。

 

从地缘而言,湘南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毗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2010年,湘南地区总人口17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69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26%和21%[2]

 

编辑本段湘南大开发

 

湘南大开发简介

 

湘南是通粤达海的湖南的“南大门”,一直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湖南认识到,必须向广东学习,尽快实现由封闭式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才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1988年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郴州永州两市作为湖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建立一个过渡地带,实行一些类似于广东的政策。198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湘南开发的请示》,同意将衡阳市、郴州地区、零陵地区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设立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

 
湘南中心城市衡阳(15张)

 

近几年,湖南重视“一点一线”开发建设,湘南的发展才渐渐有了起色。2011年,湘南三市GDP达4033亿元,占湖南全省的21.8%,是1988年的27.4倍。

 

湘南大开发的总体要求

 

湖南对湘南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中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提高湘南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多年来,珠三角一直是湖南最重要的内外资来源地,湘南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初步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和企业。但在更大程度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缺乏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可操作性指导意见,载体功能有限,各类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运作机制、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

 

从区域经济范围来看,湘南处于均衡状态的“包围”下,北有长株潭,实力略胜一筹;西靠广西桂林,势均力敌;南临韶关,可谓旗鼓相当;东有赣州,在伯仲之间。如再向外拓展,便直接进入到沿海发达地区或长株潭经济圈腹地。从“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产业辐射半径以及原料采购半径、产品销售半径来看,湘南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但湘南的发展还必须要有空间,要与发达地区形成产业关联。湖南省提出的构建长株潭“3+5”城市群,衡阳(湘南的中心城市)成为重要的一部分[3],这就为湘南的向北发展和融入“3+5”城市群提供了条件。紧邻广东、地处梯级过渡地带的“大湘南”,拥有5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人口1800万。作为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衡阳、郴州、永州3市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犹如3颗镶嵌在湘南大地的明珠[3]

 

湘南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1、战略地位与发展基础。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地理区位独特,战略地位重要。三市地处湖南省最南端,交通便捷,是湖南的南大门,是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前沿,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地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三市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三市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农林产品、人文和旅游资源,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旅游胜地和湖南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良好。三市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较强基础,能源工业、新型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规模[4]

 

2、战略意义。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沿海产业内移、支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历史机遇,促进湖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机遇,积极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举措;是发挥三市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加快与粤港澳全方位对接融合,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把三市打造成湖南省对外开放桥头堡和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具有竞争力地区的现实途径[4]

 

编辑本段发展动态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行省分为湖北、湖南两省,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俞寿璋任道尹,衡阳道(全省三道:衡阳道、湘江道、辰沅道)所辖县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所衡阳市,直辖湘南34县。

  [2]

 

1952年,设立湘南行署,行署驻衡阳市。原衡阳专区所属衡阳、衡南、衡山、耒阳、安仁、酃县、常宁等7县和原郴州专区所属郴县、永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等10县,原零陵专区所属零陵、东安(驻白牙市)、祁阳、祁东、新田、宁远、江华、道县、永明等9县划入湘南行政区,辖1市26县。

 

1974年1月10日,湖南省革委发出通知,决定成立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开发湘南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由章伯森、史杰、戈华、曹文举、曾广成、王明湘、葛冠卿等7位同志组成,章伯森任细长,史杰、戈华、曹文举任副组长。

 

198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湘南开放开发的请示》,原则同意湖南省加速开放开发的8条措施,同意衡阳市、郴州地区、零陵地区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并实行一些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主要包括:允许湖南省政府在湘南逐步实行一些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如财政足额上交包干或定额补贴包干,外贸进出口切块包干,积极培育湘粤边际共同市场,在基建、技改和引进项目审批等方面,赋予省级管理权限等[3]

 

2008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衡阳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座谈会,出台了《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3]

 

2011年10月6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

 

2012年8月4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首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在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同时举行。会上共启动项目92个,总投资额719.4亿元。其中衡阳市项目36个,投资金额289.1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均居三市之首。[5]

 

2012年8月4日上午,湖南省第二个、湘南地区第一个无水港在衡阳市三塘镇挂牌并试运行。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国初、广州港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小溪、市委常委、副市长朱玉萍、副市长胡水龙为项目启动剪彩并揭牌[6]

 

2012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阳高新区全力打造湘南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示范区、产业技术转移升级的承载区、现代化的和谐新城区,衡阳高新区技工贸收入、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财政总收入都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引领衡阳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动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擎”[7]

 

2012年10月29日,湘南地区最大商贸物流项目——衡阳华阳商贸物流城项目签约,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出席并讲话,总投资120亿元以上,打造以衡阳市为中心,立足湖南,辐射赣、粤、桂、黔的品种齐全、设施完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商贸物流城[8]

 

编辑本段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示范区简介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于2012年10月6日,郴州、衡阳、永州三市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湘南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9]

 

产业布局

 

衡阳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人文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郴州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成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加工贸易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永州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矿产加工、电子信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构建加工贸易基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10]

 

中国湘南是指湖南南部衡阳(南中国交通中心、湖南省域中心城市、湘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郴州(湖南离珠三角最近的城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永州三个市,合计3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7153平方公里,历史上同属于衡永郴桂道、衡阳道和湘南行政区。从地缘而言,湘南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毗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日本湘南是指日本关东地方神奈川县南部海岸。即从镰仓至小田原的相模湾沿岸一带,为弧状砂质海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